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概况 > 教育教学 > 正文

教育教学

从1980年代以来,学校把“计划-常规-检查”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制定《课堂规则》,培养学生勤学守纪的良好习惯。严把质量关,落实质量管理。1985年、1987年该校进行的“低段听说训练”的实验获南川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毕业班参加涪陵地区升学统考,考试成绩和上重点中学的人数历年居南川市第一,1990年获涪陵地区5所示范小学的第一名;参加历届小学各类运动会,成绩均名列前茅;参加南川市历届小学文艺调演和中小学生艺术节活动均获团体一等奖;学校足球曾两次代表涪陵地区参加四川省“萌芽”杯比赛,获重庆赛区第一名、四川省第五名。坚持学科知识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和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勤学、好问、善玩”的学风。近年来,学校坚持执行课程计划,落实“1+5”辅助课程活动,严格执行减负规定,开齐各门课程,上足课时。2003年开始,深入开展“课题引领、课堂创新、课程突破、课标研读、课本解析、课外阅读”六课活动,2009年,以推进“316快乐体验课堂教学模式”为着力点和中心点,推进教学改革。先后开展了模式解读、课堂示范、教学竞赛、同课异构、课例研讨、教研会等活动。每期末教学质量检测95%以上学生学业水平达到优良等级,连续多年在区教委综合目标学年度考核,教学质量监测,艺体竞赛成绩继续保持全区第一名;全国英语风采展示,17名学生获重庆赛区口语专业小学B组一、二、三等奖。2013年区教委组织的“两课”验收的12堂课中精品课6节、高效课3节,优良课占75%,取得全区课改的最好成绩,6位语文教师为区首届校长听评课大赛提供了经典课例。1名教师获重庆市数学优质课一等奖,一名获二等奖,一名获干部评课赛第一名,多名教师获区级各学科赛课一等奖。近年来,学校在上级办学水平检测评估中均名列南川区前茅。

教研:1949年以前,教师自主教学,少有教学研究。1953年,学校倡导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1960年代开始学大纲、钻研教材,抓双基教学研究。文革期间教研活动停止。文革后至80年代中期,学校抓双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的研究。自80年代始,学校先后开展的国家级“中澳音乐实验”、国家级“十五”重点课题“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学习”课题研究、重庆市级“思品课体验式教学”研究、“单亲离异家庭子女教育”课题研究、“创新学习—学法指导”课题研究等,均获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5年制定了《隆化一小科研管理办法》,2013年9月制定了《南川区隆化第一小学校小课题管理规程》,加强对科研工作的指导。2010年开始的重庆市级实验课题《城镇小学生健康生活习惯培养研究》已圆满结题,市级课题《城镇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课内外结合模式探究》如期进行。每班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倡导家校共读,开展了“名家进校园活动”,先后邀请了儿童文学家沈石溪、曹文轩、杨红缨等来校与小读者见面交流并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成果展。制定了学生《课外阅读星级评价标准及实施方案》。学校被评为重庆市首届“十佳书香校园”,获得全国首批“红领巾数字图书馆示范学校”荣誉称号。2013年9月开展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倾听习惯与深思品质的研究》正处于研究之中。以“学生快乐体验、享受成功与幸福”为核心价值理念的“361快乐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已上升为区级课题实验。1人获得国家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4人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近5年以来,教师论文在省级以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计1000篇以上,多篇获一等奖。另有180多人次的学生作品分别在《少年先锋报》、《作文大本营》、《课堂内外》、《南川报》等刊物上发表,1名同学获重庆市第五届红领巾之声“十佳小记者”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网络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十五”教育科研基地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基地学校、重庆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

[1] 2